从北京到东营,从东营到青岛,珍贵老照片追忆石大的前世今生。
北京石油学院时期
1953-1969
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,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。在这种形势下,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,汇聚北京大学、天津大学、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,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——北京石油学院,隶属燃料工业部,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。
1952年11月,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在北京文教区东北部建立北京石油学院,计划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。1953年4月,北京石油学院开工建设。
1953年10月1日,千余名师生迁入新校址,在半是田野半是工地的校园里举行开学典礼,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诞生,从而迈出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,10月1日这一天,被定为学校的校庆日。
那一代的石油人在学院西侧学院路东搭起的简易校门,挂起的“北京石油学院”的牌匾见证了北京石油学院的诞生。
在那充满激情与豪迈的红色年代,被北京文化所熏陶,具有艰苦创业传统的石大人经过七年的奋斗,使学院各项事业迅速发展,在一片田野上建立起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。
雄壮巍峨的主楼,简单大气,展示那时石油人一往无前的豪迈,成为当时石油学子学习的主战场。
西门正对学院的主楼,“北京石油学院”六个大字为毛泽东书法集成体,大气磅礴却不失厚重端庄。
“记否记否,青年园里手拉手。”
那是一段青春的岁月。在学习和建设校园之余,青年园的绿荫下,温暖的阳光下,朗朗的书声中,青年学子意气风发,朝夕相处。青年园的老树见证了一段段友情、亲情、爱情。在这个意气风发的年纪,你注视着我,我注视着你,记忆中的你如此清晰。
红旗操场是北京石油学院辉煌体育的见证。体训队、文工队号称“两支花”,体育和文娱活动就是在这片热土上“闻名首都、知名全国”。
1954年7月,北京石油学院第一届132名毕业生毕业,他们全部服从国家分配,奔赴祖国石油石化工业战场。至1966年前,学校培养各类大学生1.3万名,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。
北京石油学院首届毕业生-决心书
决心书
1956年10月6日,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宋庆龄以及张澜、陈叔同、黄炎培等在首都机场和北京石油学院的同学亲切交谈和合影。
1969年,中央发布一号令,要求各单位备战疏散,各大院校也必须迁出北京。
10月22日开始,北京石油学院4000师生从北京五道口整装上火车,只用两周的时间全部迁出北京,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,在东营开始了新的学习征程。
华东石油学院时期
1969-1988
1966年第一支教职工队伍来到山东东营这块盐碱滩涂丈量土地,开始了华东石油学院的建设。1969年11月,学校从北京搬迁到山东东营,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。
出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,为了适应石油工业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,全员师生员工开始了紧张的建校劳动。大家自己动手烧石灰、制坯烧砖、盖房子、修马路、架电线、安装水气管道、挖水沟、开荒地、修水库、插秧种田,样样活都干,相继盖起了“干打垒”式的教室、实验室和宿舍,建立起了仪表厂、机械厂、炼油厂、印刷厂和农场。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、科学院朱亚杰院士,当时就在农场养猪,有人戏称他为“猪教授”。1970年第一批4万平方米的“干打垒”在东营的盐碱滩上建成,成为教学办公生活用房。
1970-1976年,华东石油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,发扬“实事求是,艰苦奋斗”的传统,埋头工作,坚持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,维系了石油高等教育面临中断的链条。
1977-1988年,华东石油学院进入恢复与发展时期,从1979年起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,主要精力逐步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心工作上来,实现了工作中心转移。
学校还利用在油田的有利条件,开始走出了“产学研”结合的新路子,师生员工自己设计、自己动手,自己到油田检废旧钢管,到油田钻井的井场上扫落地的水泥,自力更生建起了华东石油学院第一个万吨级的炼油厂,后经过几代石大人的艰苦奋斗,发展成现在具有百万吨级的化工集团公司,成为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典范,它是石大人艰苦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。
石油大学时期
1988-2005
1988年,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。7月,中石油任命杨光华为石油大学校长,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原石油学院内,各分校校长同时担任石油大学副校长。校本部在办学方向、发展规模、基建规划、学科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统一规划。协调华东和北京在教学、科研和人事方面的合作。至此,石油大学的布局式形成。
1988-1999年,是学校向多科性大学迈进的时期。1990年,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刻苦钻研、团队协作和产学研合取得了国家“七五”重点科研攻关项目“定向井、丛式井钻井技术”等丰硕科研成果。
1997年11月26日,国家计委发文,同意石油大学作为“211工程”院校建设。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,提出“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”的奋斗目标。学校坚持开放办学,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,与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。
学校作为一所以工为主、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,建校以来始终注重教学、科研、生产的紧密结合,成功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,有力地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。这也成为学校突出的办学特色和优势,更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。
石大人严谨务实,他们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。学校在注重学术科研建设同样重视文娱建设。
太阳广场于1988年建成,广场中间阳光路北侧矗立着一座8米多的雕塑——创造太阳,是学校的主体雕塑,太阳广场也因此得名。整个雕塑意味着运用知识能量开发物质能源,创造出一个新的太阳。
行走在文化长廊,宛如遨游知识海洋。一个个展板,见证了多少匆匆身影,留下多少青涩回忆。
荟萃湖是一个人工湖,最早称水库,修建于1969年,绕湖周长为1633米,水域面积为250亩。氤氲之间,明月可坠,晚间闲暇时,漫步于湖堤,细嗅着微风,浮躁的心灵无法继续张扬,一天的劳累也会被波浪冲淡,“荟萃”一词成了一代石大人永久的回忆。
金沙js9线路中心时期
2005至今
2000年初,学校划转教育部,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;2002年7月,黄海之滨的唐岛湾畔,机器的轰隆声告诉世人,为了新使命、新发展,在青岛再辟新窗口;2004年8月,教育部批准建设青岛校区;2005年1月,学校更名为金沙js9线路中心;2011年8月,学校完成办学结构调整,办学主体转移至青岛。近年来,学校进军新能源、探索深海资源、围绕“蓝黄”国家战略……在谋新发展,唱响“为中国加油”的高歌。
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。南门雅致秀美,同样不失气势。山的底蕴,海的胸怀,造就厚重石大。
创造太阳雕塑在青岛校区依旧陪伴着石油大学,和石油大学的莘莘学子一道,开辟新的辉煌。
春去冬来,花开花落,时光轴不停转动,洋溢着石大学子的欢笑,挥洒着石大学子的汗水,展示着多少黑夜坚守后的闪亮登场。
光华大道,为了纪念我校杨光华校长,创造太阳雕塑立于道路中央,寓意我校事业迎朝阳普光华。
金沙js9线路中心因油而生,因油而兴,因油而强。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薪火相传,学校的发展历程始终与祖国的命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,科学谋划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蓝图,努力发展成为国内著名、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。
(来源:金沙js9线路中心报 整理:何良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)